掌握影视剪辑的基本技巧及必要性
当前,网络的大环境缔造了无数自媒体精英,有平台就有粉丝,有粉丝就有关注度,不管内容是否低俗无趣,不管剪辑是否杂乱无章,不管制作是否粗制滥造,博眼球似乎成为衡量关注度的唯一标准。因此,各大有公信力的主流媒体纷纷建立融媒体中心,在制作新媒体内容的同时,引导大众要以正确的眼光去欣赏当下的影视作品,以专业的方法去制作自己的影视内容。而受众或者影视剪辑爱好者要想掌握基本的影视剪辑技巧,首先需要掌握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
重庆影视制作现实时间与影视时间的区别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曾经将电影时间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放映时间,也被称为物理时间,指单个影片或节目播映的总体时间长度;第二层为叙事时间,也被称为蒙太奇时间,指屏幕上表现事物的时间,是创造出来的艺术化的时间形态;第三层为心理时间,也被称为感受时间,指放映时间和叙事时间综合作用在观众心理,造成的独特的时间感,这是一种主观的时间形态。当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如果心理时间小于放映时间,则表示该作品非常成功,观众喜欢并有意犹未尽之感;反之,如果心理时间大于放映时间,则表示该作品并不是非常吸引人,观众觉得乏味而显得时间过得漫长。
作为影视作品创作人员,如何灵活地运用好第二层叙事时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在作品中要不断地压缩或者扩展时间感,使观众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整个影片在给我们提供完整事件的真实时间。这也是为什么电影或电视剧可以在几十分钟之内表现几年甚至是几个世纪的故事。
(二)影视时间的压缩与延长
在影视作品中除了与现实时间状态同步的人物对话、长镜头等表现手法以外,压缩是影视处理时间的基础方式,任何影视作品都是由若干时间片断连缀在一起的。压缩时间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1.片断省略
片断省略是压缩时间的最基础方式。片断省略是保留对主题有用的片断,或是运动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将他们按照原有时间顺序连接在一起,从而完成精炼而清楚的叙述目的。比如,1941年上映的电影《公民凯恩》,其中表现凯恩和妻子从深爱对方到感情破裂的过程,只用了两人在同一个场景中的同一个生活安排,即吃早餐来展示[3]。
第一段对话:夫妻俩亲昵吃饭,难舍难分。
第二段对话:妻子吃饭时撒娇抱怨,丈夫亲昵回应。
第三段对话:夫妻吃饭,发生争执。
第四段对话:夫妻吃饭,争吵升级。
第五段对话:夫妻吃饭,互相质问。
第六段对话:夫妻各自看报,互不理睬。
这六段镜头在影片中时长一共两分钟,却通过动作、表情、服饰的细微变化,暗示了他们在漫长生活中的情感变化。
2.插入镜头
插入镜头是在某个运动过程中或某个叙事段落中插入一个相关镜头,以插入镜头代替被省略的时间间隔。这种手法我们能在很多影视作品中看到。比如,表现一位母亲焦急地等待晚归的儿子。在母亲急迫的面部特写和来回踱步的中景之间,穿插两个墙上时钟变化的特写镜头,或者插入华灯初上、宁静街道的全景,都可以让观众感觉母亲等待的时间漫长,起到了压缩整个段落时间的作用。再比如,影视作品中要表现主人公从某地出发到另一去处,只需要插入一个他所搭乘的交通工具驶过屏幕的镜头,观众马上就能理解这种空间的转移。
3.借物暗示
借物暗示是利用某种能够暗示时间变化的物象来体现时间的省略。这是影视作品中压缩时间的最高境界,它不像第二种方式直接插入带有明显时间变化的镜头,而是在整个段落中用一些暗含于叙事的内容,展示时间的细微变化,往往用于情感积累的桥段。比如,1984年上映的电影《美国往事》,其中有一个段落展示男主人公由于朋友的出卖,不得不离开家乡,逃亡35年之后才回来。导演巧妙地设计了火车站这一场景,离开和归来都是在同一车站、同一地点,中间没有其他镜头过渡,而是通过主人公面对玻璃门的一个长镜头,在场面调度过程中,让观众的视角自觉地发现了场景中的暗示性内容,从而感觉到35年的时光流逝,效果远好于硬性标注“35年之后”这样的字幕。这些暗示性内容包括:主人公的造型由青年变成老年;售票员由老人变成小伙;墙上广告牌喷绘的更换;两次与售票员的不同对话内容等。这些暗含时间变化的内容累积在一起,为观众营造出时过境迁的漫长岁月感。
http://www.cqdsgg.net/